(一)可能性的幾種區分╱陳培興

在上一篇文章,我們已簡介過時間旅行(Time travel)的討論。接下來可以開始探討時間旅行的可能性。但在此之前,我們首先要先知道「可能」這個語辭也是有歧義的,這次本文會說明和區分「可能」的不同意思,藉此把它清楚地應用在時間旅行的討論中。

你或許會奇怪:「可能不就是可能嗎?這有什麼好區分的?」其實「可能」是一個有歧義的語辭,雖然在日常生活上就算不釐清也什麼影響,但是在談論時間旅行的語境中,它會是比較容易引起混淆的字眼。為免因為歧義而引起不必要的爭論,我們要先釐清「可能」的用法,藉此展開一個較清晰的討論。

談論時間旅行至少會涉及以下幾種可能性:

一:邏輯可能性(logical possibility)
二:經驗可能性(empirical possibility)[1]
三:技術可能性(technical possibility)

當我們說某件事態是邏輯上可能的意思是指:該命題並不抵觸邏輯定律、並不同時斷定(或蘊涵)自相矛盾的情況。那什麼是自相矛盾呢?譬如:「我是人並且不是人」就是一個自相矛盾的例子,它有著同時斷定P和~P的意思,凡是不蘊涵這種邏輯矛盾的命題才是邏輯上可能的。

而當我們說某件事態是經驗上可能的意思是指:該事態並不違反自然律(laws of nature)包括各種物理法則例如「沒有任何物質能以超光速運動」(假設這些物理法則是真的),凡是不違反自然律的事態才是經驗上可能的。

另外當我們說某件事態是技術上可能的意思是指:該事態並不與當時的技術水平有所抵觸。例如「載人登陸月球」在過往是技術上不可能的,但隨著科技水平提升,在現今的技術已經能夠實現。又例如「建造載人百萬的飛行船」亦是現今技術上可能的,儘管沒有國家會耗費龐大的資金和人力去實踐。只要不抵觸當時的科技水平,我們就會說該事態是技術上可能的。

最後若你有細心留意,應該不難發現這幾種可能性之間還有重要程度之分,其中又以第一項邏輯可能性最為基本,第二項經驗可能性次之,第三項技術可能性在後。許多哲學家和科學家所質疑的並不是「時間旅行」是否在技術上可能,而是邏輯上是否可能,這種質疑比起其餘兩項有更大威脅。

因為任何命題若是邏輯上不可能,那麼它在經驗上和技術上也是不可能的。比如「我畫一個『是圓又並非圓』的圖形」,這命題無論我怎樣做,它在經驗上和技術上也是無法達成的。這因為該命題隱含矛盾:「圓」和「並非圓」兩者既不可能同真,亦不可能同假,我們無法達成邏輯上矛盾的命題。相反,如果某件事態並不抵觸邏輯定律,也不違反自然律,只是在目前技術上無法實現,那麼我們仍可以想像有一天科技進步了,到時候就能把它實現。


[1] 經驗可能性有時亦稱「物理可能性」(physical possibility)。

時間旅行系列的其他文章:

(一)可能性的幾種區分
(二)兩種時間旅行— 回到過去和越到未來
(三)時間悖論(time travel paradox)— 回到過去的邏輯矛盾
(四)回到的只是平行宇宙?— 分析平行宇宙觀點
(五)歷史是一致的,我們只是忘記了過去?— 分析歷史一致性原則
(六)時間並非線性而是循環?拓展與封閉— 分析時間循環觀點
(七)時間旅行的總結— 過去、現在、未來

作者簡介:陳培興,一九九三年生,香港長大。喜歡嚴謹的邏輯、動人的故事、美妙的詩章。經營個人網誌《書寫隨興》,嚮往以清晰而簡潔的文字表達思想,偶然寫自己感興趣的課題。

Comments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